首页嘉博管理参考
嘉博管理参考
解码疫情下的“新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世界各地相继陷入停摆。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人,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面前,很难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疫情的持续,也给行业经营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在危机中谋生存、甚至化危机为机遇,是不得不应对的巨大考验。

所谓危中寻机,就是一些充满创造力的企业通过自身挖潜、资源整合,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传统就业方式,让数字化就业、情感劳动、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新型就业形态,为更多人所知。

本期《劳权周刊》特邀劳动法专家、市总工会法律顾问邱婕,就当下新型就业形态进行深度“解码”。

关键词①   数字化就业

【现象】李佳琦、薇娅的走红让人们见识了“直播带货”的魔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直播因“宅家”的特点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与此同时,“云赏花”、“云看球”等由居家隔离无聊而引起的“云上狂欢”,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认知。网上娱乐方式的兴起催生了另一新兴行业的产生,并且再一次推动了数字化就业的发展速度。

据媒体报道,一批原本在外省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进行整体转型,从建筑工人等行业转而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26岁的龚飞和弟弟便是其中之一。春节期间,他们一直待在贵州铜仁老家,从事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县城,还能在家办公。

龚飞每天的工作是将屏幕上成百上千幅内容各异的画面标注成两类——比如,一场公开比赛图片中的“进球”和“非进球”,训练机器识别何为“进球”镜头,或者按照其他的需求去标注画面。龚飞说,大家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看剧,还想看更精彩有趣的片段、集锦,更主动地找到自己最想看的明星或者场景,而他的工作意义正是训练“人工智能”。

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台上新增了25万小程序,带动了75万个程序开发和运营岗位。在陕西、贵州等地,数千名滞留农民工就地做起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为数据打标,这也让很多农民工决定留在当地就业。

数据同时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已有164万人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其中90%为疫情中受损最严重的服务业岗位。此外也不乏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及各种兼职岗位。

解码   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准备

去年讨论劳动的数字化转型时,似乎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今天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前进了一大步。

大势所趋不可抗拒。数字化转型在今天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方式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数字化转型,劳动方式也必然随之而变。

在VUCA时代,组织的敏捷化与数字化共生。在疫情中最不受影响的是“数字化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数字虚拟员工。其本质是具有替代人执行行动能力的软件,可以实现流程自动化。人社部已经率先认可了电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为构建数字化劳动创造条件。数字化劳动在赋能员工的同时,也需要员工具备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技能。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U型”影响已经展现:一方面,数字经济在“稳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兜底作用。可以预见,受疫情影响而在传统领域失业的群体会迅速转入低门槛的数字就业中,数字就业将发挥劳动力市场中的海绵效应。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赋能高技能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而劳动力市场中的中间层将受到冲击,这一群体需要给予数字技能的培训和提升。

劳动者们应该开始思考:你的工作将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毕竟从前卖锤子的老罗都开始做主播了。

关键词②   远程就业

【现象】数据分析、内容审核、文档编辑、各方沟通……2月3日是陈涛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与往日不同的是,他这一天的工作地点是在自己家里。

陈涛就职于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响应政府号召,陈涛所在的公司要求员工在2月10日前,利用远程办公软件在家里进行办公。

“虽然只能和同事在线上沟通,但是居家办公对我们的影响不大,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也是通过网络进行工作,而且居家办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目前来看,这是很好的防控疫情的方法。”陈涛说。

得益于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生产力软件平台,这些平台为社会各界在特殊时期实现在线办公提供了可能。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公司旗下办公通讯平台钉钉紧急开发的全套“在家办公”系统向1000万家企业免费开放,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目前有超过600万家企业组织在疫情期间调用钉钉的网上办公产品。

据统计,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数百万家企业使用企业微信,是去年同期的3倍。几十万场会议在企业微信召开。此外,许多有条件的企业也纷纷宣布开启远程协同办公状态、远程“线上复工”,进入全员SOHO模式。

居家办公既兼顾了对疫情防控的需要,同时又能推进工作及时开展,可谓一举两得。根据相关机构对于此次疫情对复工的影响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各行业中,采取居家办公措施占比较高的皆为第三产业。其中,占比最高的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业,占比32.1%,其次为商业服务业,占比28.3%。

解码   配套制度应尽快跟上

记得去年《劳权周刊》介绍过远程办公,彼时这样的工作形态还有几分新意,而今已是遍地开花。说2020年是中国远程办公元年,也不为过。

远程办公于上世纪70年代已经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本世纪以来硅谷兴起了游牧工作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作场所,也就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劳动方式。

与国外远程办公的快速发展不同,我国企业对远程办公的接受度始终不高。在我国企业中还盛行“996”、“床垫文化”。其本质是,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不少企业的管理重考勤,从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考勤设备中可见一斑,而在远程办公后,考勤思维也延伸到线上,甚至一些企业要求员工佩戴手环,对员工进行GPS定位,姑且不论是否涉及员工个人隐私,这样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在远程办公时代需要破除。员工管理需要向自我驱动型转变,而这也可以说是绩效管理从KPI向OKR转变的前提条件。

有人问,远程办公是否会是疫情中的昙花一现?当然,大部分人在疫情结束后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格子间。但如果企业发现00后员工愿意接受“减少20%工资换取游牧工作”的机会,而“黑天鹅”时代企业不得不制订B计划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那么,远程办公就不仅是一种临时工作形态,而是所有企业需要推广的工作方式,配套的绩效考核等制度也应尽快跟上。

关键词③   情感劳动

【现象】“一有风吹草动,就担心自己染上了新冠肺炎。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阴性,可我还是控制不住要焦虑,晚上睡不着,怎么办?”疫情的暴发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打乱了市民平静的心理。

百度知道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互动量超过6.5亿,占疫情期间整体问答互动量的6%。心理咨询的问答热度环比上涨88%。心理健康问题受重视,也催生了很多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想法,“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问答热度明显上升,疫情过后心理咨询师行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疫情下的互助也让志愿者招募问答热度飙升,其中,90后最关注志愿者招募的相关问答,渴望投身“一线”。

2月29日,针对疫情期间市民出现的焦虑情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梳理出18个问题和解决方案,其中之一便是12320-5心理咨询热线。

在平时,12320-5热线由4位来自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各区精神卫生中心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医生负责。这是一份志愿服务工作,并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帮助更多人缓解因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1月30日,精神卫生中心开始征集更多精神科医生担任志愿者。

志愿者的排班时间分为0时至8时、8时至16时和16时至24时,每个班次由1名临床心理专家和3名志愿者医师组成。一个排班大概会接待五六个市民的咨询,如果咨询者的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一般20分钟左右就可以疏解其情绪,但遇到下班时间市民咨询没结束的,志愿者就不得不继续提供服务,直到完全解决其心理困扰,才可以真正下班。

而这对于志愿者来说还不是最大的考验,最大的考验在于,长时间吸收负能量的咨询,自身的心理和情绪上也难免有波动。“感觉自己像一个情绪垃圾桶,工作结束后要平静很久才能恢复过来。”

解码   给予多些理解和支持

心理咨询师是典型的高情感劳动工作,而情感劳动是长期被忽视的劳动形态,传统中对劳动的分类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似乎劳动只关系“手和脑”,而不关乎“心”。事实上,大部分的劳动中包含情感成分,尤其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情感劳动”是指,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情感劳动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是人与人的沟通”。所以按照目前最权威的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卡尔·弗雷教授的预测,十大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前三位分别是:教师、心理医生和公关。原因就是这些工作的核心是“情感劳动”。

在疫情期间,全国广大社区工作者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有53位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居民测体温,或是帮助隔离家庭购买生活用品、倒垃圾。在社区工作中,通过耐心解释安抚被隔离人群的情绪,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在维护公众心理健康的同时,社工群体本身的情感劳动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当他们长期暴露在大量负面信息中,长期超负荷加班工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情感耗竭。相关研究发现,社工离职原因与情感耗竭的关联度较高。在社区组织管理中应重视情绪管理,帮助社工维持良好的情绪的状态。

就目前的法律来看,情感伤害很难和职业伤害联系起来,因此,当下只能希望社会大众给予这些情感劳动的从业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④   共享员工

【现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行业的阵脚。餐饮企业遭遇寒冬,门庭冷落、客流稀少;新零售等企业的订单却呈爆发式增长,“疫”外出现“用工荒”。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为代表,线上业务量激增的大型商超等零售业员工缺口达几千人。

2月初,盒马宣布联手云海肴、青年餐厅等餐饮行业品牌开启“共享员工”模式,鼓励赋闲待业的餐饮行业员工增援订单激增的新零售生活消费岗位。在市场的推动下,“共享员工”横空出世。

2月12日,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透露,针对电商平台用工紧张情况,上海推动重点电商平台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展“共享员工”。目前电商平台和餐饮企业共享员工已达1500名。

继盒马之后,沃尔玛、生鲜传奇、京东、苏宁、联想等企业相继跟进,“共享员工”模式已从商超与餐饮业发展到物流和制造业。

孙中兰是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护理员,公司最大的业务是居家医疗照护,需要护理员上门提供服务,在1月底疫情暴发后,护理员上门服务的业务近半数被“叫停”,数百名护理员面临临时性的失业。

与此同时,市场上电商需求却依旧旺盛,伽蓝公司紧缺物流方面的人员,岗位缺口在160人左右。

在一次次微信接力之后,2月15日,包括孙中兰在内的福寿康护理员出现在了伽蓝旗下自然堂的青浦工厂,成为两家公司第一批“牵手”成功的共享员工,而这还仅仅只是计划的开始。

据了解,为“共享员工”创造便利条件,包括上海外服、闵行人社等在内的人力资源部门、机构纷纷加入搭建共享平台的行列,并希望通过正规化的运作,推动“共享员工”模式走向常态化。

解码   希望尽快有指导意见

共享员工是一个值得大篇幅探讨的话题。从新闻披露的信息看,目前共享员工的操作方法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合同》并提供体检和培训。我们理解用工企业因陋就简,采取这样的处理实属无奈之举。但我们必须提醒这样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我国《劳动合同法》提及的灵活用工对其无法适用,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均不符合。劳务派遣仅限具备特定资质企业,输出员工的餐饮企业显然无法实施。而共享员工目前均为全日工作、高负荷工作,从工时看,也不适用非全日制的规定。

其次,输入企业现有模式存在隐患。从笔者收集的各输入企业的招工简章看,均与员工订立《劳务合同》。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八条规定,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故企业因无法采用法定灵活用工模式签订劳务合同的做法,未来存在被认定劳动关系的可能。而一旦认定劳动关系,其他社保等问题将随之而来。

其三,输出、输入企业雇主责任不明。如果员工在共享工作期间遭受伤害,即使按照劳务关系处理,依据《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输入企业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原输出企业是否还需承担工伤责任呢?一系列法律关系如果不能明确,将难以避免发生争议。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特殊时期共享员工处理的指导意见。国家已经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在此特殊时期稳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制度层面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是实现各方共赢的保证。

以上内容转载自——劳动报,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service@kpcgroup.com删除。